地區摘要
深水埗區簡介
|
深水埗區位於九龍半島西北部,北接獅子山郊野公園,東以港鐵東鐵線為界,南抵界限街,西至海旁,包括昂船洲,佔地約1 047公頃。本區可分為七個區域,包括美孚、荔枝角、長沙灣、深水埗中、石硤尾、又一村及西九龍填海區。 |
人口
深水埗區早在五、六十年代已是人煙稠密。一九八六年,本區人口曾達44萬,目前則為36.6萬。本區家庭平均收入偏低,長者人口偏高,亦有不少新來港人士選擇在本區暫住或定居。
房屋特色
本區的公營及私營房屋數量約各佔一半,共有14個公共屋邨,包括本港最早(一九五四年)落成的公營房屋石硤尾邨,以及七個居者有其屋屋苑。私人樓宇方面,深水埗區有不少建於五、六十年代的舊式私人住宅樓宇,大多為五至七層高,並集中在長沙灣道、荔枝角道及大埔道一帶。此外,由私人發展的樓宇,以美孚新邨和又一村最具特色,前者是本港最早期(一九六八年)的大型私人屋苑,共分八期,合共99座樓宇,住有六萬名居民;後者則為低密度住宅區,為整個深水埗區注入不同特色,令社區多姿多采。
工商業發展
深水埗區可說是本港最早期的工商業中心,主要集中在長沙灣及荔枝角一帶,以紡織製衣、服裝、疋頭及副食品批發和零售為主。隨著工廠北移,本區的工廠逐漸改變為商業、展貿及物流用途,為舊區帶來新活力。本區同時是電腦及電子產品的集散地,區內的電腦商場更是為人所熟悉。
社區配套
本區的交通十分發達,貫通本區的公共交通路線以及港鐵、機鐵和公路網絡,令往返本區和港九新界各區十分便捷。現時,區內有兩所醫院、一所大學(香港城市大學)、80間中、小學校、三間社區中心(長沙灣、大坑東、南昌)及五間社區會堂(麗閣、白田、石硤尾、荔枝角、美孚)。此外,區內有五個體育館、三個公眾游泳池、一個壁球及乒乓球中心、一個運動場、七個主要公園、四間圖書館及三個流動圖書服務站。
本區雖屬於舊區,但由於歷史悠久,發展及社區網絡相對成熟。隨着多項重建計劃陸續動工,相信可進一步改善區內面貌。
區議會
深水埗區議會在一九八一年成立。現時,本區有21個選區,連同3名委任議員在內,本屆區議會共有24位議員。
未來發展
隨著舊區重建,區內原荔枝角醫院、北九龍裁判法院及美荷樓三個歷史建築活化計劃的推行,將為本區的發展注入新動力,並進一步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和旅遊業。
深水埗著名參觀點
李鄭屋漢墓博物館開放時間
|
|
|
西九龍中心 |
又一城 |
|
|
鴨寮街 |
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開放時間
-
星期一至星期日
上午十時至晚上十時
主要公眾假期(如農曆新年)休息